第91章 改革

年代文里搞建设 词酒 1702 字 3个月前

花溪生物最终扎根在了东山省的兰岛,整个厂房都是叶河带着人按照最高标准建成的,采用的是一边建设一边培训员工的方式,等员工们熟悉了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厂房也就建好了,设备也就运来了,刚好投入使用。

叶泠将花溪生物公司从万物生集团分出去这事儿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特别是东山省的领导,他们看着花溪生物从首都出来在兰岛落地生根,就好像看到一株摇钱树种在了自家院子里一样,给予了花溪生物许多扶持政策,为的就是彻底留住花溪生物。

要是花溪生物能像春回药化厂那样发展,整个兰岛的经济都能被盘活,甚至是周边乃至泉城的经济都会被注入一支强有力的强心针。

东山省固资委的人就像过年一样高兴,首都固资委与税务局的人却有了点小情绪,花溪生物分割到了地方上,他们的功劳簿上就要减一笔啊,只不过这些小情绪只能自我消化,没法儿对外说,更没法儿谴责叶泠,毕竟首都吃的红利已经够多了,当年沪上国资委可没少因为这事儿闹腾。

站在叶泠的角度来看,首都虽然好,但首都的成本也高,地皮成本有政策扶持,哪怕要比别的地方高一些,也不会高到太过离谱的地步,可人力成本是政策无法扶持的,总不能让制定政策的人同老百姓说——“万物生集团愿意留在首都,这是给首都人的福报,大家不要想着拿高工资,要安贫乐道”吧!

这话说出来多少都有点反智。

出于人力成本的考量,再加上各地政-府给的地价补贴实在太过诱人,叶泠还因为当初初纺织厂疯狂扩张业务时给各地的纺织厂都敲过闷棍这件事而心怀愧疚……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叶泠做了决定——万物生集团在首都的所有实业工厂全部外迁,包括春回药化厂。

从长远来看,京城作为花国的首都,是不宜建设太过工厂的,遑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不适宜在京城扎根太深,眼下的春回药化厂想要搬走已经算是伤筋动骨,若是再发展几年,估计再想搬走就能算是断臂求生了。

春回公司集体迁往姑苏省的昆山,距离沪上只有一线之隔,加强了与沪上分厂的联系,对将来的发展更友好。

夏荣公司深入内地,扎根于南豫省新郑市,新郑市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顶尖的交通枢纽,恰好符合夏荣公司的定位,发达的贸易网络有助于夏荣公司的经营更上一层楼。

秋繁公司则是迁去了同样位于内地的江城,与江城船舶厂达成紧密合作,并与江城大学、江城理工学院等达成了深度合作,一方面积极攻克卡脖子技术,一方面为国-家培育人才。

偌大的万物生集团总部,只剩下了冬藏公司以及春回实验室。换言之,万物生集团只在首都留下了技术研发这一核心部门,生产单位全部外迁去各地,给各地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去了。

至于万物生集团的员工,愿意跟着工厂走的,万物生集团提供搬迁补贴,不愿意跟着走的,万物生集团给予三个月的工资补助,还会优先把这些人推荐到夏刚的超市中当营业员。

往前看五年前,若要评一个最受城里人羡慕的工作,百货大楼的营业员绝对能够排进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