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

承平年少 青城山黛玛 2346 字 3个月前

头两日就知道年初新建的玉镜别苑修缮好了,地势布局最适宜赏月,想来今年中秋夜宴会设在那里,如今到了正日,仍没有车辇来凤仪宫前,更无人知会她们一声,皇后的处境还有什么可说?

不过,凤仪宫永远有凤仪宫的规矩。

快到晌午时,太子派人送了几筐瓜果时鲜来,随行的除了小篆,还有个面生的小内侍。

二人向宝珠见了礼,小篆便叫人来卸东西,那个面生的则赔笑道:“原该早些到的,路上耽搁了,幸好这会儿东西还鲜活,否则奴才们可担待不起。”

宝珠给了赏钱,叫人在院中阴凉处搭了两张杌子,又端来绿豆汤,供他们一时解暑。自己捧了那匣月饼,到皇后跟前去——说是太子那里厨子做的新样式,跟京里见过的都不一样,且经不起久搁。

皇后听她说完,笑了笑,又道:“叫太子不要过于和他父皇拧着来,我这里还不至于缺什么。”

即便是撕破脸了,衣食供给这方面,贤妃也不肯落人口实,无非是在有关体面尊荣的事情上头,时不时隔应人一把而已。

宝珠便道:“殿下是有分寸的人,亦是有孝心的人。”

这些时令东西人人都有份儿,柳叶儿、宝珠、杏儿这些人尚可,小宫人们着实雀跃了不少——凤仪宫是冷清许久了。

宝珠再出来时,只见小篆一个人,她便将皇后的话委婉告诉小篆,小篆连连点头称是,说:“姐姐放心,殿下心里有数呢,再没有意气用事的。”

又不知从哪里掏出个泥捏彩绘的兔儿爷来,递到宝珠跟前:“这是殿下在宫外瞧见的,满摊子只这一个拙得有趣,说独给姐姐就是了。”

宝珠不禁微一撇嘴,想收回适才在皇后面前那句话。

第17章 十七丹药

中秋节后,气温骤降,这天皇后起身时略有几声咳嗽,恰好是宝珠值夜,听见了便让将素日炖燕窝的瓷盅换成了雪梨挖的盅子,又添了一味川贝在里头,连吃了几日,仍旧不见大好。

还是得请御医来扶一扶脉,老先生隔着帘子诊了一回,说是外感风寒,兼有里热,开了方子,交由宝珠拿着,去尚药局领药材。

御药房的女官接过去一看,却是枯着眉笑道:“可不巧,这一味没有。”

宝珠忙托住那薄薄一页纸,顺势将戴着的一个翠玉戒指褪到女官手里——她原本不惯戴这个,专是为出来一趟备着的。

女官得了东西,脸上有了笑模样:“姑娘,实在不是我有意为难,咱们做奴婢的,怎敢不把皇后主子记在心上?的确是皇爷那里几位道长炼丹,每日要用的量极大,连库房里都没有了,尚药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望直了眼,等着采办的人回来呢!”

库房里一点儿没有,宝珠是不信的,可她也知道,那同样是为皇帝预备着的,皇后再如何,不能和皇帝争。

她想了想,索性往回走,赶在那老御医离开内宫前问问他,没有的这味药,还有没有旁的可代替。

老先生抬眼瞧了瞧她,片刻,说:“这算是个药引子,去了,好得慢些。”

这已经比宝珠预想的要好了,她又向御医行礼道了谢,方才折返往尚药局去。

领了药包回来,守在炉子前煎好了,倒出来待到温度可入口了,便端给皇后,并不提其中曲折。

捧了药碗出来时,她方才低声叮嘱杏儿:“你去打听打听,有几个炼丹的道士,是什么时候进宫的。”杏儿答应着就要去,宝珠念头一转,又交代一句:“别去问芳儿。”

到了晚间,杏儿才回来。

宝珠意识到,除非贤妃肯让她们知道,如今凤仪宫要打听消息,越来越不容易了。

“姐姐。”杏儿唤她一声,宝珠先将倒好的茶水递给她:“不用着急,歇歇气再慢慢说。”

杏儿一气喝干了水,喘匀了气儿,道:“这事儿没刻意藏着,但知道的人都知道得不多,只听说这一派道士炼的丹和历朝历代那些都不一样,是当真有奇妙之处的。有人见过那为首的两个,看着不过三四十岁光景,说起前朝初年的事儿,都头头是道,像亲身经历过似的;余下的倒全是些十一二岁的男孩儿女孩儿,管他二人叫师祖。”

宝珠听了,便问:“是谁将这些人找来的?或者是谁在皇爷面前提起过这些人的?”

杏儿摇摇头:“大伙儿头一回见到他们,就是在中秋夜宴上。听说他们走进殿中时,在场的全都忘记了言语,神态举止真像仙人一般。”

宝珠皱起眉,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杏儿喃喃自语:“幸亏皇后娘娘没去,否则指不定又要起争执。”

宝珠心里七上八下的,没缘故地又问:“那太子也在场?”